跳至正文
提前到来的“中年危机感”
首页 » 杂谈 » 正文

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?——提前到来的“中年危机感”

最近“华为清理34岁以上员工”和“在北京/上海/深圳赚多少钱才能达到财务自由?”的话题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讨论。为什么这么多没到中年的人都在关注这两件事呢?这种关注里面隐隐透露出的,是提前到来的“中年危机感”。

泡沫中的焦虑

我之所以特意用“中年危机感”,而不是“中年危机”这个词,是因为这个“感”字对应了一种深深的焦虑。众所周知,中国经济的大环境近几年并不是很好。GDP的官方口径早已调整为“L型曲线”,至于这L型的竖有多陡,横有多长,现在没人敢也没人能说清楚,甚至连我们在L型的哪个位置也是个谜。

生育率下降,年轻人变少,养老金出现缺口,老龄化社会的疲态渐显。从迅速推进的“二孩”和渐行渐近的延长退休年龄政策,到身边人的叫苦,都加重了大家的危机感。

实体经济一直有人唱衰,互联网行业也不好过。大概从前年下半年开始,VC大佬们投钱越来越谨慎,某些靠PPT撑业绩的“大公司”今年在资本市场上更是捉襟见肘,“十根手指堵十二个窟窿”的把戏不知道还能不能玩下去。

大家共同的感受是——钱,不好赚了。

从“抗通胀”到“抗失产”

18岁的时候,你有大把的青春可供挥霍;

28岁的时候,只要头几年肯拼肯动脑,运气不太差的话,一般都处在上升期,眼中的一切都是镶着金光的;

38岁或者48岁失业,会是一个什么状况?

这是个人人自危的时代,如果不幸真的在48岁失业,再想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,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。在这个年龄上,能力强的已经是企业的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,同类企业的同样的位置上早已是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,机会并没你想象的那么多。而且同类企业当中,如果你的公司关门了,那同行的日子也不见得好到哪去。

而那些平庸之辈,尤其是仅凭资历和辈份苦苦撑到了这个岁数的人,哪怕自己降职降薪,在就业市场上,也是拼不过那些只要同样价格却比你有活力的年轻人的。退一步说,这些人就算顺风顺水地光荣退休了,你的退休金,也是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的。

所以,48岁失业,是一件足以让人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非常恐怖的事情,这种对未来的恐惧就是提前到来的“中年危机感”。

机遇与风险

那么,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这种焦虑呢?

一个方向,是不断的提升自己,充电,学习,拓展人脉,积累资源,保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这种动机创造出的需求,催生出花样繁多,风生水起的线上线下培训。“知识变现”的口号,也就应运而生了。“罗辑思维”的罗振宇,更是在跨年晚会上坦承,他提供的产品,是可以缓解大家的“知识焦虑”的。

我们都知道,拿什么给病人缓解焦虑呢?是药物,是安慰剂,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缓解,未必能根治,199元一年的专栏,5999元一天的大师课,很多人收割得盆满钵满。在这里也提醒一声那些,想通过“网赚”捞得第一桶金,不断考察“新项目”的人——做项目的,一半赚钱一半亏钱;“培训”你做项目的人,都是稳赚的。而且,你交给他们的钱,很有可能只是“智商税”——几千块钱买到的课程,淘宝上可能两块钱就可以买到。

另一个方向,是通过投资、理财、增加被动收入守住自己多年积累的财富。但风险是无处不在的,尤其是投资理财方面。这可是神乎其技的高级骗子们大展拳脚的领域,坑比机会多。区分这些真的机会和真的坑,是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的,是真金白银验证出来的,靠运气很难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。新型骗局层出不穷,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的故事屡见不鲜。

还有一个方向,就是自己当老板,给自己打工。凭借眼光与胆识觅得良机,闯出一片天,也有叫“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”的。这虽然是社会所鼓励的,回报也最丰厚,但这比前两条出路对一个人的要求更高,风险也更大,All in or Not? That is a question.

居安思危

随着网络的发展,人们获取资讯的便捷性是前所未有的,即便大部分人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,未必去思考,但社会上的热点,总是可以无孔不入。这就导致有时即使你不想去思考,也会有别人帮你思考,甚至把思考的结果推送到你的手机上。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物种,存续至今,关键也在于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传承,感谢信息时代,感谢马化腾和张小龙们。

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中,有哪些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的观念,“居安思危”绝对是最有指导意义的一种思想,等你到了38岁才思考“中年危机”这个问题,那肯定是晚了点儿。所以,热点过后,请沉淀一些冷思考。

祝年轻的人们,光荣退休。

页面下方有不过了了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,加个关注吧

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,请点赞转发到朋友圈

转发给你第一个想到的人!

图片授权:基于CC0协议

『真诚赞赏,手有余香』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